找到相关内容1205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百论》简介

      佛教论书。上下两卷。古印度提婆著,世亲释。本论曾有两次翻译。第一次在后秦弘始四年(402),鸠摩罗什译,僧睿作序。由于其时鸠摩罗什初至,方言未娴,故文义欠正。弘始六年,鸠摩罗什重译,僧肇作序。为今之流通本。僧肇《百论序》说:“《百论》者,盖是通圣心之津涂,开真谛之要论也。……于是外道纷然,异端竞起,邪辩逼真,殆乱正道。乃仰慨圣教之陵迟,俯悼群迷之纵惑,将远拯觉沦,故作斯论。”论以梵本有百偈...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43247195.html
  • 再谈《物不迁论》兼及治学之道

      再谈《物不迁论》兼及治学之道   之前曾略微的讨论过僧肇名著《肇论》的一些问题,现在再作一些补充说明,因为发现很多的中国哲学史著作以及一些研究中国哲学或佛教的学者谈到《物不迁论》时存在很大的...力图论证世界上一切事物看来似乎在变化着,其实是不变的。”也就是说,僧肇在此是肯定事物的不迁,把事物的变化看做是事物的假象。以任老的地位,这个说法当然被学界大部分学者所采纳和接受。如一些中国哲学史著作称...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08062284580.html
  • 慧远的佛学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本体论主张有永恒不变的法性,实际上承认法性实有。这又和后来僧肇所阐述的大乘空宗中观思想不同。为更好地弄清慧远法性论在中国佛学发展史上的地位,我们还可将之与僧肇的思想做一对比。   僧肇是鸠摩罗什的弟子,...若说其“无”,事物的现象又是存在的,有形象就不是无,因缘和合又非实有,只有这样看,不真空的意义就显示了。他认为事物的不真、空、假有是一回事。僧肇的般若性空思想,努力摆脱玄学对...

    业露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254863738.html
  • 佛教的中国化与士大夫心理(1)

    )也使佛教要求独立发展,挣脱玄学执迷的趋势越来越强烈。这种趋势,最终构成了支道林,僧肇和竺道生等佛学超越的“三级跳”。  支道林为魏晋时期般若学六家派别之一——即色宗的代表人物。由于对般若思想的不同...名僧僧肇的第二跃,在于完成了“体用一如”的破执。他的“三论”《物不迁论》、《不真空论》及《般若无知论》。把中国佛教对般若思想的研究推向了最高峰。天竺高僧鸠摩罗什称赞他为“解空第一,肇公其人”。  僧肇...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382464426.html
  • 中国文化的杰作——禅

    中国文化慧眼“选中”决不是偶然现象。在这个问题上,冯友兰先生的观点对人很有启发。他说:   中国禅宗的理论背景,早已有人如僧肇、道生创造出来了。……有了这种背景,禅宗的兴起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实在用不着...步。与其说它是宗教经验的理论规范,毋宁说,它与庄、玄一样,也是以某种人格本体或审美态度为归依。   选择动因之三:禅宗思想的哲学基础,早在僧肇、道生的学说中已经奠定了。禅宗思想的哲学基础是般若学,般若...

    皮朝纲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085371311.html
  • 《肇论》在佛教史上的意义(二)

    《肇论》在佛教史上的意义(二)  冢本善隆著 台南师范学院助理教授 邱敏捷译注  (二)青少年时代的长安  僧肇的出生地长安,成为第四世纪后半氐族苻氏前秦的首都。前秦是在三五七年,苻坚废苻生成为大秦...向导,因而苻坚于翌年正月,以吕光为将军,向西域经略。这是征服龟兹而鸠摩罗什伴归的原因。  僧肇生于前秦国力急速之发展期,而且是北方中国第一国际政治、经济、学术中心的长安。吕光远征西域,在得到攻略龟兹的...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71068467.html
  • 中国佛教直觉思维的历史演变

    丛刊影印本。   11 僧璨:《信心铭》[1];[2];[3],分别载《大正藏》第48卷:第367页下;第377页上;第376页下。   12 僧肇:《肇论·般若无知论》[1];[2];[3];[4];...僧肇:《肇论·不真空论》,载《大正藏》第45卷,第143页上。   21 神秀:《观心论》,载《大正藏》第85卷,第1273页上。   22 文益:《宗门十规论》,载《续藏经》第1辑第2编第15套第5册...

    方立天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15148145.html
  • 般若与禅观

    把禅法引向般若学的绝念忘虑、无心逍遥。支道林的“即色是空”是认为“色不自色,故虽色而非色”(僧肇《不真空论》引),例如“青黄等相,非色自能,...的基本理论与修行实践,经过般若学的洗礼,禅学在中土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完全不同于以前的新阶段。   把罗什所传之学发扬光大,使之在中国佛教史上实际发生作用的,主要是罗什的高足僧肇、僧叡与竺道生等人。就...

    洪修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280863860.html
  • 支道林《即色论》初探

    支道林《即色论》初探    释道安(312-385)时代之般若学,有所谓“六家七宗”。据梁朝释宝唱的《续法论》,宋.释昙济曾作《六家七宗论》,第三为“即色宗”1。后秦.僧肇作《不真空论》,曾批评说:“‘即色’者,明色不自色,故虽色而非色也。夫言色者,但当色即色,岂待色色而后为色哉!此直语色不自色,未领色之非色也。”(大45/0150)僧肇的批评是否正确,我们暂且不论。而陈.慧达及唐.元康的《...

    九江书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34247077.html
  • 论冯友兰的禅宗研究

    著名僧人僧肇、道生身上尤为明显。冯氏分析了当时的历史情况:“在公元三、四世纪,中国著名的学者一般都是道家,他们又常常是著名的佛教和尚的亲密朋友。这些学者一般都精通佛典,这些和尚一般都精通道家经典,特别...了。……《庄子·齐物论》所用的也是这种方法。”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解读佛教初传时期的情况,冯才会对僧肇、道生尤为重视。如他认为僧肇以玄学中的“有”、“无”、“动”、“静”等概念格义,对大乘空宗实际上是玄学...

    黄 敏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040370207.html